• 联系我们
  • 学校首页
  • 当前位置: 网站首页 > 学院概况 > 学院简介
    学院简介

    学院简介

    【 浏览字号:   【打印本页】 【关闭

    沈阳农业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成立于2003年9月,办学历史可追溯至1959年创办农业电气化专业。学院以立德树人为宗旨,以培养合格的信息类、电气类工程技术人才为己任,历经几代人努力,现已发展成为师资力量雄厚、软硬件环境良好、本硕博层次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,在教学与科研方面具有鲜明的智慧农业与智能电网背景特色。

    学院现设有4个本科专业:面向电气类的2个专业:“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”(含中外合作办学)、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(考虑专业同质化暂时停招)以及面向信息类的2个专业:“计算机科学与技术”、“电子信息工程”。学院在农业工程一级学科覆盖下设有农业信息与电气工程二级学科,含1个学术型博士学位授权点,设2个专业: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、农业信息化技术(自主设置),含1个学术型硕士学位授权点,设1个专业: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。学院另有3个专业型硕士学位授权点:能源动力类(电气工程领域)、电子信息类(计算机技术领域、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(含量子力学)领域)、农学(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/智慧农业技术领域)。学院所属农业工程学科为辽宁省优势特色学科,设有博士后流动站。

    学院现有教职工77人。其中,正高级技术职称13人,副高级技术职称22人,中级技术职称27人;博士研究生导师9人,硕士研究生导师51人;辽宁省教学名师1人,辽宁省兴辽英才青年拔尖人才1人,省级青年骨干教师1人,校级教学名师5人,校级优秀教师11人;省级教学团队1个。学院现有在校学生2019人。其中,本科生1548人,研究生410人(全日制354人,非全日制56人),留学生61人(本科生59人,硕士研究生2人)。建院以来,已为国家培养本科8100人,硕士研究生1022人,博士研究生89人。学院毕业生专业基础扎实,努力工作、积极进取,受到用人单位及社会的广泛好评。

    学院拥有省级一流本科课程16门,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课程4门,省级精品课2门,校级思政课程示范课程2门,线上一流本科课程2门,线下一流本科课程7门,线上线下混合一流课程13门,及其他校级精品课共计93门。省级实验教学中心2个:农村智能配电网与分布式电源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、农业电气与信息工程实验教学中心,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(沈阳农业大学国家电网辽阳供电公司工程实践教育基地),以及辽宁邮电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等11个校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。学院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,设有科技实践创新中心,涵盖电气自动化技术、电子技术、计算机技术等领域,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、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、全国大学生电气与自动化大赛、智能农业装备大赛、全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竞赛、全国大学生无人机竞赛等竞赛活动,提升学生科技实践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。

    学院近年重点围绕智慧农业、智能电网(配电)领域开展科研工作,设有多层次、多功能的科研平台:农业部国家数字农业区域创新分中心(东北)、农业部农业信息化示范基地(管理型)、辽宁省智慧农业技术重点实验室、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辽宁林草资源环境遥感(校企协同)研究应用中心、国家精准农业航空施药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沈阳农业大学分中心、辽宁省宏成电力工程技术研究中心、辽宁省智能无人机技术与系统工程技术中心、农村智能配电网与分布式电源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、农业电气与信息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和智能微电网现代产业学院。拥有1个省级农业科技创新团队(辽宁省农业无人机应用科技创新团队)。在智慧农业领域,依托精准农业航空团队、农业生物信息智能检测团队、农业多模态数据智能感知与解析团队,开展空天地一体化农情监测与精准作业、农业生物与环境信息智能检测与调控、农业多模态数据智能感知、解析与应用等研究;在智能电网(配电)领域,依托东北地区智能配电网与清洁能源消纳科研团队,主要聚焦东北区域电网规划与控制、配电网电能质量治理、源荷预测与储能优化配置、农用电能替代与消纳、村镇微电网及综合能源系统等研究。“十三五”、“十四五”期间承担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、国家重点研发项目任务、省级重点研发项目以及企业横向课题,学术产出稳步提升,社会服务能力、助力乡村振兴能力有较大增强。

    智慧农业、新型电力系统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,学院将始终坚持“保持电气领域传统优势、拓展信息领域新渠道”的发展思路,面向农业与电力领域,努力提升人才培养、科学研究、社会服务的综合实力,坚持立德树人为根本,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合格的工程技术人才不懈努力。

    智慧农业、新型电力系统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,学院将始终坚持“保持电气领域传统优势、拓展信息领域新渠道”的发展思路,面向农业与电力领域,努力提升人才培养、科学研究、社会服务的综合实力,坚持立德树人为根本,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合格的工程技术人才不懈努力。

   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

   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(数据截止至2025年10月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