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联系我们
  • 学校首页
  • 当前位置: 网站首页 > 本科生教育 > 专业介绍 > 正文

  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

    【来源:     日期:2020/03/28 21:27:05浏览量:  】【打印本页】 【关闭

    1.专业概况

    我校于1995年开始招收计算机在电力网中的应用专业专科生;1999年招收本科生;迄今招收1500余人;目前有专业专任教师13人,在校生257人,留学生31人。近三年第一志愿率均为100%,平均录取分数线521.5分,位于学校前列。

    2. 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

    专业定位:聚焦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,服务国家和地方信息技术产业布局及数字乡村发展战略,面向信息产业及智慧农业未来发展需求,培养应用创新型本科人才。

    培养目标: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,德、智、体、美全面发展,了解信息产业、智慧农业,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、知识面广,适应技术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,富有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,掌握计算机软、硬件基本理论,具备计算机系统开发、组织管理和沟通交流能力的创新应用型计算机专业人才,能够在IT行业和农业信息化技术领域从事计算机科学研究、工程实践与应用、高新技术及产品研发与管理等工作。

    3. 培养要求

    本专业要求学生热爱祖国,有为国家富强、民族昌盛而奋斗的志向和责任感,身心健康,学生主要学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,掌握计算机应用系统开发、应用的基本技能,具有研究和开发计算机应用系统的基本能力。毕业生应具备如下要求:了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动态;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、基本知识;掌握计算机应用系统的分析和设计的基本方法;具有研究开发计算机硬件、软件的基本能力;掌握文献检索、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,具有获取信息的能力;具有较好的外语科技文献阅读与外语写作能力。

    4. 保障条件与措施

    1)师资条件

    目前有专业专人教师13人,高级职称占比38.5%,博士占比92.3%,专业方向主要为计算机技术与农业信息化技术。本专业教师近5年承担国家级科研课题7项,省部级课题10余项,发表高水平学术和教学研究论文100余篇,获批专利5项,主编专业教材16部,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高的执教能力,为本专业特色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师资基础。

    2)软硬件条件

    本专业现有计算机专业实验室4个,占地800平方米,拥有高性能计算机、计算机组成原理试验箱、大型服务器等实验仪器设备400余台件,仪器设备总值达500余万元,同时依托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“辽宁省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”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。

    3)实现目标的措施

    配到措施主要包括:在教书育人理念上,立足新时代,适应行业发展和技术进步,立德树人,注重实效,加强对学生人格、品格、科学素养、专业知识、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,使学生健康成长;在人才培养模式上,夯实理论基础,强化创新实践;在课程体系设置上,注重计算机基础理论教学,紧跟信息技术及国际发展潮流,开设新课程,满足学生对新知识、新技术的多样化学习需求;在校企合作与联合培养上,与多个国内知名IT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。

    4)课程体系

    主要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:数据结构、C++程序设计、数据库原理、汇编语言程序设计、操作系统原理、计算机网络、计算机组成原理、编译原理、软件工程。

   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:

    教学实习:软件实习、数据库设计、汇编语言、编译原理、软件项目课程设计;

    课程设计:数据结构课程设计、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;

    生产实习:科技实践、生产实习;

    毕业设计:选择题目,完成设计与论文。

     

  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

    5. 专业优势与特色

    本专业践行“厚基础,重方向,宽口径”的人才培养特色。

    “培养现代农业计算机技术应用人才”作为本专业培养目标之一,以服务农业信息化建设为切入点,在注重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的同时,也重视农业领域信息化人才的培养,充分发挥农业院校学科优势,具有鲜明的行业特色。

    针对培养目标,除主抓计算机专业课程建设外,还形成了以农业信息化项目为中心的实践教学培养模式,设立具有农业信息化背景的计算机实践环节,开展农业信息化技术应用实践与创新,形成“专业性强”、“定位明确”、“行业鲜明”的培养特色。

    6. 就业方向

    毕业生可在信息技术(IT)企业、电力、金融、交通、教育等行业以及事业单位从事计算机软硬件系统开发、运维、管理、咨询等工作。

    7. 建设目标

    建设具有区域特色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。加强教学团队建设,优化师资队伍结构,建设综合水平高的教学团队;健全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机制,进一步加强产学研融合;抓住国家建设“数字乡村”的发展机遇,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和专业定位,完善农业信息化特色人才培养体系,利用学校专业优势搭建更多农业领域创新创业平台,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;推进专业认证,努力建成省级一流专业。